上古的炊具有鼎、鬲、镬、甑、釜等。
鼎:鼎是煮肉和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代那样一律切成小块,而是除了羹之外,一般都要把牲体解为几大块,也有不进行体解而煮全牲的时候。因此,鼎都比较大。
鼎以圆腹三足的为多,也有方腹四足的。因此后代常说“鼎足而立”,或说鼎足、鼎立,意即力量三分或三家对峙。鼎口处有直立的两耳,可以穿进杠子以便抬举。在鼎下烧火。因为鼎大,壁厚,烧火无灶难以集中火力,所以可以想见当时用鼎煮食多么费力、费燃料。
鬲: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因为鬲都较小,承重不大,空足可以支撑而不至破损,更重要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由此也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节省能源了。
镬:镬是专门煮肉的。镬大腹,圆形,但没有足。因为鼎受火过于猛烈足部容易损坏,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
甑: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向外翻卷,立耳,平底,底部有孔以通气,很像现在的筚子。
釜:釜的用途与鬲相近,但所煮的不限于粥,釜也是量器名。
簋:簋的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腹,下有圆座。但也有有耳或方座的。最初用以盛粮食,后来也用于进餐。古人吃饭时先从甎中把饭盛到簋里再食用。
箪:箪是竹制或苇制的盛器,常用以盛饭。“箪食壶浆”本来是说用箪盛着食物,用壶装着饮料,后来便用以指群众欢迎军队时犒献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