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的头衣有帻、陌头、幞头、角巾等。
帻: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陌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因为古人在顶上梳髻,这样包头能顺发势兜住使不散下。
幞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其实自古庶民就用幞头;大约从后周起正式进入上层社会并加以美化,创造了多种形式。幞头正式定名时,除保留前额上的结之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因为幞头经常是用青黑色的纱做成,所以也叫乌纱,即后代俗称的乌纱帽。
角巾:古书上说的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古代说到戴在头上的巾,所指的是经过制作的,类似现代的帽子,与现在所说的手巾、毛巾不是一类东西,虽然在上古是一巾两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