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他观测记录了2500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32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张遂,(673年~727年),唐朝魏州昌乐人。开元年间,张遂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
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坐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有效的进行了对天文学的研究。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与变化规律。《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
《大明历》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方法更加精密;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郭守敬(1231年~1316年),我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人。郭守敬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