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叫布衣。 绅士的绅为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作装饰的宽大的带子,绅士指代士大夫。 纨绔的纨为白细的绢绸,绔即裤,富家子弟穿的衣服叫纨绔,引申为游手好闲的人。 赴试求官的考生穿麻衣,也叫白衣。 青衣可指深蓝色、也可指湖蓝色、绿色和黑色。着黑色衣服的女子,是为了衬托出别人色彩的高贵,也是为了工作时的...
清末官员服饰尤为繁杂,依官位大小不许滥用。清末官员的蟒袍,是官员穿的上绣蟒形的长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九品及未入流者,五蟒四爪。 清末官员的补服,是加在袍外的褂子,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图案。 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鸿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
周口店时期,人是赤身露体的,和猴子大概没什么区别。原始社会时,衣服也只是遮羞避寒之物,并无外在赋予的特殊含意。 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衣冠服饰则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参照物,成为了一种工具。《易经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意思是说,尊卑等级按衣冠服饰作出区别之后,大家安分各自的...
我国古代的衣帽鞋履之上多有吉祥图案,如龙凤、虫草、花鸟、果实、虎豹、鱼虾、日月星辰,它们寓意吉祥、富贵、平安、乐业,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完美、手法之多样,令人叫绝。 象征法:根据事物的生态、形态及习性,表现某一特定的思想内容。如以石榴多籽来表现多子多福;以鸳鸯偶居不离表现情爱专一。 禽意法:以民俗中喜闻乐见的人物、器物...
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 冠: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20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 授冠之礼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
平民百姓的头衣有帻、陌头、幞头、角巾等。 帻: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陌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因为古人在顶上梳髻,这样包头能顺发势兜住使不散下。 幞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rdquo...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帨巾等。 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 玉本...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男服主要有朝服、冕冠服、长冠服、委貌冠服、皮弁冠服、礼服;汉朝的女服主要有庙服、蚕服、朝服。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
正如葛洪《抱朴子讥惑篇》所感慨的,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才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忽粗忽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仿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有些传统服饰如深衣已基本上湮灭不复。 动荡不安的人生,转瞬即逝的时光,盛行一时的玄学和清淡之风,使传统礼法的...
隋唐五代是我国服饰习俗急骤变革和丰富发展的时代,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貌。特别是开放性的社会风尚使唐代服饰汲取了较多的胡服成分,并将其化为自己的有机部分。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服饰风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隋至盛唐和中唐至五代,前一阶段趋向华贵,后一阶段趋向新异。比如妇女服装在隋代有三种流行样式:窄衣大袖、长裙高履样式;窄袖衫襦...
宋代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及规章制度的限制,宋代衣冠服饰总的说来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的感觉。 两宋社会市民阶层的正式兴起,使民间服饰文化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张择端《清明河上图》等画中,我们可以饱览民间各色人物如绅士、商贩、农民、胥吏、篙师、缆夫、船工、车夫、僧人、道士等的...
明初统治者对冠服之制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如对于庶民男子的日常服饰,洪武年间曾规定:戴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盘领衣即圆领长袍,因其领形似盘,故名盘领衣。当时北方人穿用一种十分简便粗糙的皮扎,而江南则流行穿薄草编的鞋子。 尽管有硬性的行政命令规定,但千篇一律的穿戴方式必然不能维持长久,至洪武末年,民间服饰已悄悄地&ldq...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但官民服饰依旧泾渭分明,体现了满汉并存的现实。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
旗袍是我国的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曾在20世纪被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成为民国知识女性标准服饰之一。 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
一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二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是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清代《百苗图》所载,有83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
布依族服饰体现出淡雅朴素的整体色调,追求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这反映了布依族传统文化心态及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 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女子穿...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