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法律渊源。 礼是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原则和规范的总称。宗法是以父系家族为中心、以血缘远近来区别亲疏的一种规则。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在奴隶制社会发展为一套礼制。礼有两层含义。一是抽象的原则精神,可以归纳为亲亲和尊尊。即亲其亲者,尊其尊者。二是具体的礼仪规则,各个...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西周时期规定出礼入刑。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是从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的言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第一次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权力的鼎上,史称铸刑书。第二次是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将晋国的刑书铸在鼎上,史称铸刑鼎。 我国奴隶制时期的法律基本上是不公开的,不成文的。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社会早期立法法制发展水平低下,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统治者追求法律神秘主义,所谓刑不可知,...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较完善的法典。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共六篇:盗法,是关于侵犯他人财产的处罚规定;贼法,是关于破坏统治秩序的处罚规定;网法,又称囚法,是关于关押罪犯的规定;捕法,是关于逮捕罪犯的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犯罪的处罚规定,主要是六禁;具法,是定罪量刑中从重从轻原则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总则。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政治法制改革。 这次变法在法制史上影响最大的内容包括:一是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划一性,要求法律像音律一样均衡划一;二是以法治国和轻罪重刑,以法治国是相对于儒家的礼治而言的,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是法,而不是礼或者德。而法家的所谓法就是刑,而且是重刑,即使对轻微的犯罪...
中央司法审判机关从西周的司寇,到秦汉的廷尉,到北齐定名为大理寺。监察制度始于秦代,当时设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晋代建立御史台,权力极大,纠举一切不法案件,当然主要是官吏的不法行为。 西周诉讼制度中有五听、五过的规定;秦代的诉讼制度中有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的规定;汉代的诉讼制度中有春秋决狱的规定。 五听即五...
秦代的法律形式一是律,是指进行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为律之后,律便成为秦的主要法律形式,秦律构成了秦代法制的主体。律在后世成为我国古代法的代表形式,其地位即由此奠定。但秦的律尚很分散,还远远没有法典化。 二是令,是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它同律一样也是秦时经常使用的一种主要法律形式...
一是危害皇权罪。谋反,操国事不道,泄露皇帝行踪、住所、言语机密;偶语诗书、以古非今;诽谤、妖言;诅咒、妄言;非所宜言;投书,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 二是侵犯财产和人身罪。秦代侵犯财产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盗,盗窃在当时被列为重罪,按盗窃数额量刑。 三是渎职罪。一指官吏失职造成经济损失的犯罪;二指军职罪;三指有关司法官吏渎...
秦代的刑罚种类极为繁多,但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秦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且刑罚极为残酷。 一是死刑,包括具五刑、族刑、定杀、坑、磔、枭、弃市、戮等。 具五刑即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可见具五刑是适用于被处族刑之犯罪者本人的刑罚,它是...
秦代刑罚是在奴隶制五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发展起来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以身高为标准,未成年人,一般不负刑事责任。 到了汉文帝时,他把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劓刑改为笞三百,把砍左脚改为笞五百,砍右脚改为弃市。景帝时将原来的笞三百改为笞二百,原来的笞五百减为三百,并且颁布了《箠令》,规定了笞杖的尺寸规格,削平竹节,行刑时不得换人。...
宗法制度也就是家族制度,于西周时期正式建立,进入封建社会后,衍生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之道,渗透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种关系中,进而形成了我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习惯和民族个性。 宗法制度中心内容是指,一个家族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氏族名称和先人的爵位,是氏族延续的主干。其余诸子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延续的旁支,这种家族制度其实就是权...
一是建祖庙。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物都叫祖庙,皇帝、王室、诸侯的祖庙称为太庙或宗庙,臣民的称为家庙或宗祠,南宋以后称作祠堂。 二是修祠堂。特指臣民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活动的公共场所。又叫家庙。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和统宗祠。 宗祠:是人们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场所;支祠:是同族族人供奉和祭祀...
世袭制从大禹打破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就开始了。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 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秦始皇首创的帝位世袭制,还有西汉初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以及唐朝割据的藩镇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世袭制就是古代皇...
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
我国古代皇帝制度是古代政治谋略的产物,它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两千一百多年。 我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
周朝第十代国王厉王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于是便决定增加赋税,老百姓们怨恨周厉王,都城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因为参加这次暴动的都是居住在国都内外的群众,故称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率领部队开到镐京城。这卫武公又叫共伯和。...
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之君,他是商朝末年周族首领,姓姬,名昌,又称周侯、西伯、姬伯。文王是死后追尊之号。原为商朝诸侯,位居三公,封西伯。 他尊老爱幼,礼贤下士,因不满商纣王暴政,而被囚禁于羑里。归周后,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势力日益扩大,灭掉周围几个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武王用太公望、周公旦、毕公...
由于桓公的支持,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国家改成21个乡,其中六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除徭役、兵役。15个乡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实物税制,就是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不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管仲积极提倡...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创立者,先世为宋国贵族。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周朝初年制订的一套礼乐制度都被破坏了。 孔子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张,就是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德治。当时,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韩非子是战国末年思想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原是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出荀卿门下。曾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图强,未被采用,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明己志。后秦王政慕其名,遗书韩王。韩王遣韩非使秦,秦王留而不用,为李斯、姚贾所诬害,竟下狱死。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卿的法家思想,又吸收以前法家和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人的学说,成为法家...
刘邦的大军开进秦朝京都咸阳城后,许多将士认为多年征战,如今总算胜利了,可该享享福了。他们纷纷到皇宫里争抢财宝。这时,刘邦在将士们的陪同下,来到豪华的阿房宫。他看到这富丽堂皇的宫殿,价值连城的珍宝,粉面桃腮的宫娥彩女,越看越不想离开,竟迷迷糊糊地躺在寝宫的床上。 这时部将樊哙闯进来说:沛公,强大的秦王朝,就是因为贪恋这些奢...
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二十三年,是唐太宗在位时期。自唐朝统一全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奠定了立国规模。 唐太宗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政治上,他整饬吏治,健全律法,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取得显著的效果。 在与边境诸民族的关系上,他采取偃武修文,...
吕尚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也称姜尚,俗称姜太公。 西周时期,随着战争的发展,人们对军事的认识逐步加深,经过反复实践验证,逐渐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形成了前面所述的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思想,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谙熟兵法的兵家,在他们当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吕尚。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吕尚空有霸王之辅的军政才干,...
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 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方面,他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
晏婴,字平仲,山东夷维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历事灵公、庄公、景公,是继管仲之后的齐国名相。他的刚直不阿、克己奉公、善谏、爱民、重才的品格和卓越的外交风采,为后人所传颂。 晏婴任大夫时,奉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的原则,不向任何邪恶势力屈服。他尊重人才,举贤荐能,同时也决不容祸国殃民之辈。他在外交上...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又叫李克,魏国人,战国初期的政治谋略家。李悝的变法,促进了魏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国家之一。 李悝被魏文侯任命宰相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废除公卿贵族的世袭禄位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他提出按功劳和...
墨翟(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即墨子,名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的政治主张。他极力反对大国的攻城掠地。 墨子提出了一个完美的一同天下之义的政治设想,即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
荀况(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0年),即荀子,尊称苟卿或孙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荀况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活,王霸并用,提倡以礼、法、刑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他特别强调礼义法度的作用,认为它是由古圣人长虑顾后制订出来的,能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智愚相分,保万世长远之利,是不可缺...
萧何,江苏沛县人。刘邦做汉中王时,萧何任丞相。刘邦登基称帝后,萧何为西汉首任丞相,被封为郧侯。他目光远大,智慧超人,善出良谋妙策,为刘邦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首功。刘邦称萧何为镇国家,抚百姓.给军饷,不绝粮道的人杰。 萧何收集典籍,掌握国情,命令手下人员将遗存的文书档案统统收集起来,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山...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时琅邪郡阳都人,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诸葛亮遂定居襄阳城西南的卧龙岗,隐居隆中躬耕田野,博览群书,静观时势。刘备在亲到隆中三顾茅庐,求教于诸葛亮。他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全国的政治路线,以及应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刘...
吕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西)人。北宋大臣,以大事不糊涂闻名于史的政治家。 吕端出身官宦家庭。太宗即位,他升枢密直学士,拜参政知事。 当时赵普任相很赏识吕端。他说:我观察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沉稳大度,不形于言,颇具宰相之器。时寇准亦拜参政知事,吕端恳请皇帝把自己官...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